安徽工程大学四色依米花实践团队赴芜湖长江沿岸和二坝镇乡村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实践之旅。在滨江公园、十里江湾景区,团队成员手持工具清理沿岸垃圾,向市民宣讲水域保护知识;深入二坝镇田间地头和村落农舍,调研农业生态现状,与村委会交谈,记录乡村绿色发展第一线的真实声音。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母亲河岸线,清理江滩,收集多份生态问卷,将青春汗水挥洒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中。
守护一江碧水,青春正在行动
在芜湖滨江公园十里江湾景区,团队成员顶着烈日开展长江水域保护专项行动。团队成员手持垃圾钳和环保袋,沿江岸线地毯式清理塑料瓶、废弃渔网、泡沫碎片等异物。“捡拾过程中,塑料制品占比超70%,尤其一次性包装和船舶废弃物最多。”队长在团队交流时表示,除清洁行动外,团队还开展问卷调查和交流访谈。一位江边拍摄的老者说:“十年前江水浑浊发黄,现在能见到江豚了,但岸边垃圾还是太多。”这些民间声音为调研提供了宝贵一手资料。团队还查阅了长江芜湖段环保政策与案例,了解到当地实施“长江岸线修复工程”,让队员们感受到政策与民间的双重合力。
走进乡土中国,倾听大地脉搏
离开长江岸线,实践团队深入二坝镇乡村腹地。农田生态调研是重点,队员们采集土壤样本,记录作物生长状况,围绕农药化肥使用、废弃物处理等议题与农户交流。一位劳作的伯伯坦言:“现在种地讲究科学,尝试减少化肥用量,但有机肥成本高,技术也不够成熟。”这些一线困惑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。在村落走访中,队员们挨家挨户开展问卷调查,内容涵盖农村环境治理、垃圾分类、污水处理等热点议题。问卷融合鸠江区龙泉村环保宣传经验,用通俗语言和直观案例确保村民准确表达想法。团队走访蛟矶村村委会,与基层干部交流。通过交流,团队成员意识到:“环保工作最难的是改变习惯,要通过持续宣传和示范引领,让村民从‘要我环保’转变为‘我要环保’”。
思政实践融合,青春感悟成长
本次实践是安徽工程大学推进“思政小课堂”与“社会大课堂”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。在长江岸边、乡村田野、农户家中,青年学子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具象深刻的理解。实践中,团队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。开展环保活动前,系统学习《长江保护法》和乡村振兴战略文件;走进田间地头前,研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的论述,形成“实践—认识—再实践”的良性循环。
队员交流中,朱同学说:“曾经在课堂上学到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,今天在清理长江垃圾时,在见证稻虾共生模式带来的增收时,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。”刘同学感慨:“与农民伯伯的交谈让我明白,乡村振兴需要科技支撑,更需要人文关怀,我们要做有温度的工程师。”
绿色梦想启航,青春续写新篇
为期十天的实践中,团队完成滨江公园、十里江湾和二坝镇三个村落的调研,线下+线上300余份问卷纪实,凝聚着青年智慧,记录着农技赋能发展的探索与思考。
在长江保护工作中,队员们相互配合,通力合作,感受到那来自母亲河的震撼;在乡村发展调研中,队员们深入田野,上门访谈,体会了农民们的辛苦。夕阳西下,芜湖长江大桥轮廓在晚霞中清晰。实践队员们站在十里江湾观景台,回望走过的江岸与村落,不禁感慨:长江水曾浑浊,终将因千万双手守护而清澈;乡村路曾崎岖,终将在无数双脚丈量下通向振兴。
长江的浪花与乡间的泥土,见证着新时代青年的成长。当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,当青春脚步踏上乡村振兴沃土,团队成员收获的不仅是调研数据,更是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与责任。
(文:朱正宇、刘子涵、甄天赐;图:四色依米花团队;预审:秦广虎;审核:魏长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