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流火,安徽芜湖的铁画工坊里,火星在灼热的铁板上飞溅成星点,与大学生们惊叹的目光交织成一幅独特的画面。安徽工程大学大学暑期三下乡“非遗传承小队”踏上这片孕育了360余年铁画技艺的土地,用十余天时间走访传承基地、校企合作工坊与博物馆,在铁锤与钢铁的交响中,解码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困境与创新突围。
锻铁成画:360年的铁骨传奇
实践团队从史料中梳理出铁画的发展脉络:这项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技艺,由芜湖铁匠汤天池与画家萧云从跨界合作创造,将国画的笔墨意境熔铸于钢铁之中。“最危险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,兵荒马乱中,连铁砧都被拿去炼钢,外公褚元庆把工具藏在菜窖才保住技艺。”传承人指着工作室墙上泛黄的老照片,1956年国家成立铁画生产合作社时,这位当时唯一的传承人带着7名学徒复工的场景,成为铁画重生的关键帧。
铁的语言: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
铁画的魅力在于以铁的刚硬诠释水墨的灵韵。细如发丝的铁丝勾勒线条,厚重的铁片铺陈块面,层次叠嶂间,传统国画的留白意境与西方雕塑的立体张力奇妙融合。如今,匠人们更打破题材边界:当传统山水间绽放出鎏金玫瑰,当生肖瑞兽化身潮酷插画,铁画不再是博物馆里的“老古董”,而是年轻人追捧的家居艺术新宠。这份创新背后是“十年磨一锤”的功底。选材要辨铁性,锤打需控火候,焊接处细如蚊足却要承重数十斤。一件精品往往历经上百次锻打,连动物毛发的走向都要精准到毫米——机器或许能加速粗加工,但赋予铁画灵魂的,始终是匠人掌心的温度与千万肌肉记忆。
破局之道:老手艺的Z世代生存法则
当“非遗”遇上网红经济,传承人们找到了新战场:“大数据让我们更懂年轻人,但真正打动人的,始终是铁画本身的魅力。”新媒体只是桥梁,传承的核心仍是对技艺的坚守。她们在创新传播的同时,始终坚持跟着老一辈匠人学习锻铁、焊接等核心技艺,确保每一件作品都保留着铁画“刚劲有力、古朴典雅”的精髓。今年3月,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,孙思萌和许可独立创作的铁画玫瑰在网络上发布。作品一经推出,便迅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,最终被一名客户买走。这不仅是对她们技艺的肯定,更是为铁画销售开拓了新的路径。
实践结束时,团队成员们望着灯光下闪着金属光泽的铁画作品,深刻体会到:非遗传承的核心,从来不是复刻过去,而是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位置。当一把铁锤敲出千年文化的回响,当一根铁丝连起古今审美,芜湖铁画的故事,正是中国非遗在困境中创新、在坚守中新生的生动注脚。
(文:李博凡、张雨欣;图:巩岩、冯阳、孙志毅;预审:秦广虎;审核:魏长顺)